您好,歡迎來到甘肅農(nóng)民網(wǎng)!
馬雪娟
在金塔縣東壩鎮(zhèn)的農(nóng)家院落里,一張石桌、幾把板凳圍成的“微宣講”課堂,讓移風易俗政策化作家長里短的暖心對話;瓜州縣淵泉鎮(zhèn)的紅色展館中,佩戴紅領巾的“小小講解員”用童聲講述西路軍故事,讓革命精神在代際傳承中煥發(fā)新生。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實踐,正在重新定義理論宣講的邊界——當政策語言褪去刻板的外殼,當傳播場景跳出傳統(tǒng)的框架,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便找到了與群眾共鳴的“密鑰”。
方言俚語里的“翻譯密碼”,讓高深理論變得可親可感。金塔縣宣講員王海蓉與村民圍坐石桌共話殯葬改革時,沒有照本宣科的政策文件,而是從村里紅白喜事的具體案例切入,將文明新風揉進婚喪嫁娶的日常場景。這種“用百姓話講百姓事”的智慧,在臨洮縣衙下集鎮(zhèn)“花兒宣講小分隊”的表演中得到印證:當“政治話語”轉化為“花兒演唱”,理論便不再是空中樓閣。
瓜州縣“小小講解員”培訓課程將普通話訓練與紅色研學結合,孩子們在講解西路軍故事時,不僅播撒下紅色基因的種子,更帶動家庭與社會形成文化傳承鏈。這種創(chuàng)新實踐在甘肅各地的博物館、紅色基地火熱開展,通過“小小講解員”的模式,讓青少年的講解成為連接社區(qū)家庭的紐帶,使紅色文化在代際互動中自然流淌。
從石桌前的政策共商,到紅色展館里的代際對話,這些帶著露水氣的宣講實踐啟示我們:理論宣講的真諦不在于形式的華麗,而在于能否在田間地頭找到共鳴點,在家長里短中架設連心橋。當宣講員放下“播音腔”換上“鄰家大姐”的親切,當政策語言融入地方小調(diào)的韻律節(jié)奏,思想的種子便會在生活的沃土中自然生根。
這種“接地氣”的創(chuàng)新,不僅讓理論傳播突破時空藩籬,更在雙向互動中凝聚起共建共治的共識,讓宣講內(nèi)容在群眾心中開花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