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歡迎來到甘肅農民網!
新甘肅·甘肅農民報記者 王倩 文/圖/視頻
在臨夏州康樂縣八松鄉(xiāng),有一個叫納溝村的村莊正悄然發(fā)生著變化。走進村子,青磚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,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,法治標語與民族團結圖案相映成趣。這個先后獲得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和“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”稱號的村莊,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鄉(xiāng)村振興的內涵。
每月一次的村民代表會議是納溝村的“固定節(jié)目”。最近一次會議上,扎子河社道“白改黑”工程成為熱議話題?!半m然需要時間申請項目,但我們一定全力推進?!贝甯刹康某兄Z讓村民們吃下定心丸。在這里,大到村莊規(guī)劃,小到垃圾處理,都要經過“一事一議”“四議兩公開”的程序。
“民主協(xié)商議事會成立以來,我們充分發(fā)揮民主,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,充分運用協(xié)商議事會、村民知情大會等形式,著力構建‘民事民議、民事民辦、民事民管’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。”納溝村黨支部副書記、政法干事王遠賓說。
要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,納溝村有自己的“妙招”。八松司法所所長楊建平在納溝小學的法治課上,用“不隨便接受陌生人給的飲料或食品”“避免和陌生人搭腔,或獨自和陌生人在封閉環(huán)境中接觸”……這樣生動的例子,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課。村里的法治文化廣場更是成了普法“打卡地”,村民們茶余飯后遛個彎,就能在法治長廊里學到實用的法律知識。
“我們還定期組織法律專家、法官、律師等走進村莊開展‘送法進鄉(xiāng)村’普法宣傳活動,培養(yǎng)村民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靠法的觀念?!睏罱ㄆ秸f。
當村民間出現(xiàn)矛盾時,一支由村干部、網格員、老黨員、鄉(xiāng)賢等組成的調解隊伍就會及時出現(xiàn)。今年4月,村民張某的農機壓壞了何某的耕地,眼看沖突升級,調解小組通過查檔案、訪鄰里,最終讓雙方握手言和。這支由村干部、鄉(xiāng)賢組成的調解隊,既講法理也重鄉(xiāng)情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(tài)。
從“村民議事”到“送法上門”,再到“矛盾調解”,納溝村用法治畫筆勾勒出的,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治理樣本,更是一幅新時代鄉(xiāng)村振興的生動圖景。